壯觀的隨州博物館
曾侯乙編鐘記
炎帝故里,樂都隨州,北倚桐柏,南蔽夢澤,踞江淮,連楚豫,因山水而秀,因神農而圣,因編鐘而名。 音樂緣起,祀神娛人,謂舞陽骨笛,庖羲作瑟,神農造琴,女媧制簧,黃帝創律,堯改七弦,舜奏《大韶》,百獸率舞,鳳凰來儀。編鐘始于商周,興于春秋,“世主多盛其歡樂,大其鐘鼓”。若夫聲罪致討,軍旅之發,則擊“行鐘”;若夫祭祀宴賓,歌詠金奏,則鳴“謠鐘”;若夫認稱“宗彝”,承其宗宙,則奏“ 鐘”;體合法度,節究哀樂,為仁智之器、禮儀之器,斯乃眾器之表。然興衰交替,滄海桑田,鐘鼓重器,僅傳于史。 變革開盛世,樂都譜新篇。擂鼓墩考古發掘,地下音樂宮殿,曾侯乙墓出土,金石之樂,輝煌展現。曾國侯乙,楚之宗彝,墓葬器物,萬五千件。鐘、磬、鼓、篪、笙、簫、琴、瑟,繁多精美。編鐘懸樂,三八層組,上為鈕鐘,清麗嘹亮;中為甬鐘,和諧鏗鏘;下為長枚,深沉雄渾。一鐘兩音,上 下曾,三度和鳴,五八音域,十二半音,旋宮轉調,逾越六宮。編鐘銘文,二千八百,樂律典籍,失載絕書,深邃淵源有自,破除“鐘律巴比倫”猜測,中華瑰寶,舉世皆驚。 曾侯乙編鐘,青銅極品,古樂重器,人間復鳴,其音如初,金玉齊聲。狀如游云,陣兮洋洋;行似流水,浩兮湯湯;勢如奔馬,力兮鈞鈞;八音至和,通神悟靈,燦爛雄厚,窮妙極巧。 東渡扶桑,西巡歐美,鐘鳴千禧,寰球回響,《歡樂頌》歌飛揚,合聲鳴,兄弟情,四海同。天籟之音,現千古絕響,頌友好和平。 香港回歸,盛世大典,鐘琴聲管,協奏交響,《天地人》曲回蕩,樂聲起,舉國慶,同胞歡。世紀強音,雪百年國恥,揚中華國威。 北京奧運,桂冠加冕,金鐘石磬,原聲融合,《茉莉花》調繞梁,金聲振,華夏奮,五洲樂。激越諧音,圓百年夢想,弘奧運精神。 道曰: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曾侯乙編鐘,隱世千載,形整音圓。何哉?格物致知,乃知其精;樂律術數,乃知其奇;銘文錯金,乃知其妙。是故,盛世出,國器現;天地和,樂舞興。若夫感天地、傳道統、易風俗,惟編鐘超眾器爾。 (作者為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、原載《人民日報》2008年12月1日)
震驚中外的曾侯乙編鐘
曾侯乙編鐘出土記
30年前,在隨州城郊一個名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,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、震驚世界的大事:隨著大型古墓曾侯乙墓的發現、發掘,2400多年前的精美樂器——我國現存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——曾侯乙編鐘,在此重見天日,讓現代的人們得以聆聽到古代的金玉之聲。
一波三折 古墓有險
1978年2月底的一個夜晚。武漢東湖之濱。
“譚隊長!快!快!長途電話,襄陽地區(今襄樊市)文博館有急事找你。”門衛急促的呼喊,令譚維四教授 (時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隊隊長)心里一驚:以他的經驗,深夜來長途,要么是文物出現險情,要么是報告極其重要的發現。這次是什么呢?
事情還得從頭說起。
1977年春,在隨州市擂鼓墩,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準擴建廠房。10月平整土地時,在原本堅硬的巖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松軟的褐色土。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可能有文物,11月26日他告知縣文化館,可是,文化館的同志到現場后,否決了“古墓猜想”,施工繼續進行。
1978年1月30日,因為施工中又發現了奇怪的青色、白色膠狀泥土,王家貴再次來到縣文化館,然而,“古墓猜想”再次被否決。
盡管如此,在接下來的爆破施工中,部隊還是要求施工人員小心從事。2月21日,進一步的奇怪現象出現了:土層中發現了一層石板!26日,王家貴的第三次縣府之行受到了重視,時任縣文化館副館長的王世振現場勘察初步判斷,這確實是一座古墓,并馬上向襄陽地區作了報告,于是有了前面的那一個緊急電話。
3月10日,省、地、縣聯合勘探小組成立。19日,譚維四連同兩名技術人員趕到現場。初步勘探后,譚維四激動地向大家宣布:這是一個總面積達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古墓,僅就槨室而言,就比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!
驚見盜洞 文物無恙
1978年3月,春寒料峭。風雨中考古隊分秒必爭,一個上午就弄清了墓坑的準確形狀與槨室的深度。3月21日,天放晴了。大家集中精力查有沒有盜洞,因為這是判斷墓內文物資料是否得到完好保存的關鍵。
清除了墓坑內已被炸散的浮土,把坑內填土鏟平后,南北兩坑相交偏西處,一個盜洞赫然在目!
這個盜洞斜著直插槨 (套在主棺外面的大棺材)頂,將一塊蓋板的東段斬去了一節,使這塊蓋板的西段斜著塌進槨內,一洞淤泥中夾著幾塊石板。
一片驚嘆聲隨之而起?碧叫〗M內幾位小伙子泄氣了:“別白干了!”“累死了不好看。”“已被盜過,還有發掘價值嗎?”
面對一片質疑聲,在隨后召開的一次會議上,譚維四說出了繼續發掘的三個理由:盡管有一個盜洞,但規模小,屬于早期的一種民間小型盜竊,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盜走;考古不是“挖墳取寶”,比金銀珠寶更重要的文物,也非常有價值;按照政策,這么大規模的墓坑也是要發掘的。
最終結果證明了這個盜洞幾乎沒有給古墓造成什么威脅: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、樂器、兵器、金器、玉器、車馬器、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近一萬五千余件。除震驚世界的曾侯乙編鐘外,其中還有許多造型奇特、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。
“蛟龍”出水 編鐘露面
發掘工作從一開始就得到了隨縣縣委、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堅強保障。
做完前期的準備工作之后,5月11日,發掘全面開工,按照顯露槨蓋板、取吊槨蓋板及浮在水面的器物、排積水清淤泥、清槨室取文物、取棺拆槨回填墓坑五個步驟,各小組人員穩步推進發掘工作。
5月22日午夜11時許,在古墓的中室,排水水位下降到距槨墻頂40厘米深的時候,靠西壁不遠,與之平行的長約2米的兩個木架隱約可見,不一會,靠南壁一個木架也顯了出來。水位繼續下降,一個小伙子等不及了,手在水中來回擺動,聚光燈下,3條木梁像在水波中游弋。另一個小伙子樂極了:“這叫‘蛟龍戲水’,呼之欲出卻不出,抓住它,別讓它溜了!”
23日清晨,水位下降到了深60厘米處,雖然還是沒“露頭”,但處于三個不同位置的小伙子都摸到了水中的鈕鐘,估計有19個。天大亮了,水位繼續下降,“蛟龍出水了!”木架上的橫梁露出真容:黑漆紅彩,兩端都有青銅套,套上滿飾淺浮雕蟠龍紋。
因為擔心脫水導致文物受損,在采取了防曬、噴水等保護措施后,繼續發掘工作。
24日午夜,又露出一層橫梁,長短兩根曲尺相交,梁體粗大。下面由3個佩劍銅人及一根銅圓柱頂托,梁下懸甬鐘,應是33個。此前看見的3個小木架立于梁上。25日午夜,露出第三層橫梁,與第二層相近,有12個大甬鐘及1個 鐘,或懸于梁下,或掉在梁旁。這兩層四根木梁,兩端都有浮雕或透雕鏤空龍首、鳳鳥、花瓣的青銅套,梁身又以黑漆為地、朱黃色漆彩繪菱形幾何花紋,乍一看去,真似蛟龍模樣。
此時,規模宏大、氣勢磅礴、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已基本上顯露出來。誰能在同一個古墓內見到這么多的編鐘?誰曾見過這么雄偉的鐘架逾千年而不倒?目睹這個奇跡,整個工地,一片歡騰。
。ê笥洠1978年6月28日,曾侯乙墓田野發掘工作全部完成。8月1日,第一場史無前例的編鐘音樂會在當地駐軍禮堂里舉行。第一首《東方紅》曲罷,滿座鼓掌:“千古絕響復鳴了!古鐘發出新聲了!”后來,為了保護文物,專家們又聯手攻關編鐘的復制。1984年8月,完成了全套編鐘的復制工作。)
。ㄙY料索引:《曾侯乙墓》譚維四著(生活、讀書、新知三聯書店)
曾侯乙古墓發掘
“地下音樂廳”魅力無窮 面世三十年觀眾六十萬
“曾侯乙墓文物太精致了,令人震撼!”12月6日上午,來自武漢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企業主謝先生參觀曾侯乙墓遺址時,發出由衷的感嘆。
擂鼓墩文物管理處主任張華介紹,30年來,被譽為“地下音樂廳”的曾侯乙墓遺址已累計接待超過60萬名中外客人。其中,許多來隨考察指導工作的國家領導人在參觀時還欣然揮毫題詞。
擂鼓墩文物管理處專家王新成當年參與了曾侯乙墓的發掘。據他回憶,1978年發掘結束后,即對墓坑進行了回水保護。按照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的意見,原隨縣縣委、縣政府隨后在墓坑上興建保護棚。1980年前后,保護棚建成開放式,供游客參觀,當時參觀券的票價是每張5分錢,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、物價的上漲,票價也一路上調至2角、5角,直至如今的30元。為更好地保護墓坑木槨,并便于游客參觀,1998年,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墓坑木槨進行原地疏干脫水保護,目前疏干工程即將結束,但脫水仍需時日,計劃明年9月修復木槨。
目前,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內陳列有部分文物實物和圖片,觀眾還可以觀看當年發掘過程的紀實電影。
考古人員清理槨墻
頻頻出訪的文化使者——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國內外展出記
1981年7月,在擂鼓墩曾侯乙墓(編號為擂鼓墩一號墓)西側102米處,發現了編號為擂鼓墩二號墓的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。
該墓為戰國中期諸侯墓,共出土文物2700多件,按其用途分有青銅禮器、樂器、車馬器以及銅、玉、骨、蚌質裝飾品等。出土文物中的青銅編鐘、青銅建鼓座和玉石編磬等49件打擊樂器獨具特色,其中尤為珍貴的是36件青銅甬鐘,最大件通高98厘米、重79.6公斤,最小件通高30厘米、重4.3公斤,編鐘總重為590公斤,屬先秦時期重型禮樂器。
這套編鐘與曾侯乙墓編鐘懸掛方式一致。1985年經武漢音樂學院專家小組科學測試,這套編鐘雖已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,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樂曲,是除曾侯乙編鐘之外我國出土的第二套音域寬廣、音色優美、可供演奏及研究的大型古代打擊樂器。它與“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”曾侯乙編鐘并列構成百鐘之勢,珠聯璧合,形同“姊妹”。
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出土以后,多次代表我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,充當文化使者,在國內外巡回展覽,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。
1997年,國家文物局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了《中國文物精華展》,為香港回歸譜寫前奏曲。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編鐘隨調赴港,歷時一年的展出,轟動港內外。
1990年,第十一屆亞運會在首都北京舉辦,擂鼓墩二號墓編鐘作為湖北省唯一被選中的精品,首次向亞洲健兒展露尊容,引人注目。
1995年6月至1997年6月,擂鼓墩二號墓編鐘遠赴西歐四國巡展。展覽先后在德國埃森、慕尼黑,瑞士蘇黎世,英國倫敦和丹麥哥本哈根等城市巡展,受到東道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政府官員的高度重視,在政治上產生了良好影響。
1995年6月,當展品抵達巡展第一站德國埃森時,德國總統赫爾佐克先生親自為開展式剪彩,并于7月14日上午,陪同訪德的江澤民主席和錢琪琛外長,再次觀看展覽。江主席在參觀編鐘時,盛贊編鐘是“中國古代的高技術”。
1999年3月,正值櫻花盛開的時節,擂鼓墩二號墓編鐘東渡扶桑,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紀念公園美術館,參加“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展”。在歷時3個月的展覽中,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備受關注與好評,為此朝日新聞社進行了專題采訪。隨后,二號墓編鐘又輾轉赴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,參加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“中國文化周”活動,圓滿完成跨世紀的外展任務。
2000年3月,二號墓編鐘再次遠渡重洋,赴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院沙可樂美術館參加 “孔子時代的音樂”文物展覽,吸引了大批美國觀眾。同年11月20日,二號墓編鐘再次轉赴法國巴黎音樂城,參加了中國文化季“龍之聲——中國古代鐘鈴藝術展”,為名城隨州爭得榮譽。
為進一步擴大影響,弘揚編鐘文化,我們還復制了一套擂鼓墩二號墓編鐘,結合曾侯乙墓出土的其它樂器,按古今中外分類編配曲目,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巡演,也同樣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。
青銅鹿角立鶴
“國寶”“村寶”贊“編鐘”
1978年6月15日,曾侯乙編鐘拂去2400年的塵埃,一展芳容天下驚,贊語不絕,好評如潮。這一套65件大型青銅編鐘,目前不僅是咱中國的“國寶”,也成了整個地球村的“村寶”,F輯錄部分國家政要和專家的評語,以饗讀者諸君。
據統計,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《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》和隨州擂鼓墩文管處、隨州博物館已先后接待千萬觀眾和130多個國家的數萬賓客。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、江澤民、李瑞環、葉劍英、李先念、喬石、谷牧、王任重,先后參觀了曾墓出土文物展,關注與贊美曾侯乙編鐘。
葉劍英:1979年參觀曾侯乙編鐘后連聲贊美:“這是祖國的偉大之處!”李先念:1979年聆聽曾侯乙編鐘樂音后說:“應該設專館,陳列好,保護好。”烏蘭夫(時任國家副主席):1984年為曾侯乙編鐘題辭:“物華天寶”。麥克倫(美國紐約大學教授):曾侯乙編鐘出土不久,E·G麥克倫在美國有影響的 《社會生物工程》撰文稱:“曾侯乙編鐘是古代世界第八奇跡”。喬石(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):2000年9月22日稱:“不愧為世界第八奇跡”,題“美輪美奐,比耳悅目”。胡喬木:1991年7月題“隨州編鐘,絕世珍寶”。蕭克將軍:1992年5月28日題“古樂之鄉聽古樂,神州之聲越隨州”。胡繩:1997年10月17日為曾侯乙編鐘題“荊楚奇珍,中華瑰寶”;為隨州市博物館題:“石古留音,世界奇跡”。張思聊:1999年7月5日為擂鼓墩題:“中華民族驕傲,世界文化之瑰寶”。希思(英國前首相):1983年9月5日,東湖。聽編鐘演奏后稱:“2400多年前你們中國在音樂藝術方面就有這樣高的成就,根底如此之深,歷史如此悠久,如今又怎能不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!”
復原的編磬全貌
曾侯乙復制銅像
精致的青銅尊盤
編鐘世系數“古今”
編鐘
編鐘,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。青銅鑄造。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編組而成,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懸掛,能發出不同的樂音。
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,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。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。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,有9枚一組、13枚一組的,等等……1978年,我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,登峰造極,達到了一套65枚。
西周編鐘
1985年8月25日,陜西出土了西周時期的一套編鐘,總重量為340公斤。
這套編鐘,共4組,鑄造的時間先后不同,可能為一個家族數代人的制品。
1954年以來,全國多處出土編鐘。但像曾侯乙編鐘這樣的龐然大物,至今絕無僅有。
編鐘是西周時代祭祀、娛樂的主要樂器,尤其適合于伴奏,富有中國古樂的獨特風貌。西周時還以此禮樂制度規定名位、等級。編鐘是王公貴族權勢的標志。
西周編鐘,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。那時候,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還是荒無人煙,有些地方雖有人群,卻過著“茹毛飲血”的原始生活,而華夏民族的祖先不但越過了鉆木取火的時代,而且已達到了能用火冶煉青銅鑄造編鐘的先進時期,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晶。
曾侯乙編鐘
曾侯乙編鐘,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,1978年出土于我市擂鼓墩曾侯乙墓。曾侯乙,是戰國時代曾國(或隨國)一個名叫“乙”的諸侯。
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,曾侯乙編鐘共65枚,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 。65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公斤。
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,有5個八度,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。鐘的音色優美,音質純正,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?脊殴ぷ髡吲c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,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,令人驚嘆。
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冶金鑄造、音樂發展上光輝的里程碑。音樂界驚呼,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,冶金鑄造領域也是驚嘆不已。
擂鼓墩二號墓編鐘
擂鼓墩是楚隨文化重地、寶地。
1981年,擂鼓墩再次令人稱奇——一套36枚的青銅編鐘出土。出土的地方,編號為擂鼓墩2號墓。
2號墓編鐘同曾侯乙編鐘一樣,有音調,合音律,可演奏。而且可與曾侯乙編鐘的64件 ( 鐘1件不在演奏之列)聯合編組,共同完成中外樂曲的演奏。因此人們稱2號墓編鐘為曾侯乙編鐘的“姊妹鐘”。兩種相合正好100件,于是“百鐘合鳴”、“百鐘研究”又一次掀起了編鐘熱。
擂鼓墩2號墓編鐘,是完美的,也是龐大的,至今是已發現古編鐘中的第二大。只是因為,第一大編鐘在它的前面出土,它出現在曾侯乙編鐘的光環里,才顯得不十分引人注目。
因此,有人說如果是2號墓編鐘第一個出來,曾侯乙編鐘第二個登場,那就是轟動,再轟動!
當代編鐘
曾侯乙編鐘令人傾倒,今天的人們總想探究它的秘密。上世紀80年代初,湖北省博物館、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、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、武漢工學院等單位,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,破解了曾侯乙編鐘鑄造、定音的秘密。
于是,今人克隆了曾侯乙編鐘。
1983年1月6日至9日,中國音協、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、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80多人,在武漢對復制的編鐘進行了鑒定。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復制品每個鐘的音色、音高,并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復制編演奏的 《胡笳十八拍》、 《梅花三弄》、 《瀏陽河》、 《圣誕夜》等中外樂曲,認為復制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,高音區清脆,明亮,悠揚;低音區渾厚,深沉,氣勢磅礴。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于正負五音分之內,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。
國家級、省級專家可以克隆曾侯乙編鐘,隨州的專家能不能仿而效之?擂鼓墩的兩套編鐘出土以來、曾侯乙編鐘成功克隆之后,隨州文物部門、隨州的土專家們躍躍欲試,開始了克隆編鐘的歷程。據不完全統計,隨州克隆中型編鐘早已超過10套,大約已達到20套,并形成了多個編鐘演奏樂隊,一直活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。